你了解脱模剂的知识吗?
在各类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相关的结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技术中,如何提高构件表面质量,降低模板工程成本,越来越受到工程施工人员的重视。选择效果突出、价格优惠的脱模剂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脱模剂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各施工单位对脱模剂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型脱模剂、“清水混凝土”脱模剂等。已逐渐成为各施工队关注的主要辅料。本文将介绍脱模剂的原理以及如何测试脱模剂的效果。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脱模是克服模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或内聚力的结果。使用不同的脱模剂时,粘结力或粘结力破坏的部位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混凝土面层在拆模时发生粘结力破坏。如脂肪酸和其他化学活性脱模剂,会与混凝土中的碱(游离石灰)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肥皂。这种皂化会阻碍或延缓与模板接触的混凝土凝固,混凝土与脱模剂之间的粘结力往往大于表面混凝土的粘结力。在外力的作用下,粘结力被破坏,模板被迫脱落。鉴于以上原因,使用这类脱模剂时,应限制单位面积用量。不要涂得太厚,以免表面混凝土皂化太深,质地变软。拆模后,混凝土和模板表面会残留过多的灰尘和杂物,增加工作量。
拆模时,沿着混凝土与脱模剂的接触面,粘结力会被破坏。如耐碱树脂脱模剂,涂刷后容易干燥形成坚硬的薄膜,表面光滑,与混凝土的附着力小。所以拆模时在外力的作用下附着力会被破坏,模板更容易脱落。之后脱模的混凝土表面光滑,颜色一致,外观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这是一种理想的脱模方式,不会污染混凝土表面,模板的清理工作量也大大减少。
脱模过程中脱模剂层发生粘结力破坏。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乳化油和石油润滑油作为脱模材料时。形成的隔离膜属于油性或水性软膜,内聚力明显较低。当受到外力时,粘结力被破坏,模板脱落。这种脱模材料容易污染与之接触的混凝土表面。为此应严格限制涂布量,以微小油渍均匀涂于表面为宜。
拆模时沿模板和脱模剂之间的接触面发生损坏。一些亲水性的低级脱模剂,大多是上面那句话描述的。严格地说,这种产品是不合格的。虽然能起到脱模的作用,但会严重沾污混凝土表面。拆模时,大量脱模剂粘在混凝土表面,增加了清理工作量,污染甚至破坏模板,使其不能多次重复使用。所以这种不合格的脱模剂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大部分施工队都拒绝使用这种产品。
综上所述,脱模剂的作用原理可分为四部分:混凝土表面内部的粘结力破坏;混凝土模板接触面产生的附着力被破坏;脱模剂层中的粘结力破坏和模板与脱模剂之间的接触面造成的破坏。脱模剂虽然是建筑辅助材料之一,但对混凝土脱模后的外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好的脱模剂,会保证工程的外观质量。